首页

大连工业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来源: 添加时间: 2018-07-01

大连工业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二○一六年三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现状与基础¨¨¨¨¨¨¨¨¨¨¨¨¨¨¨¨¨¨¨1 

第二部分  机遇与挑战¨¨¨¨¨¨¨¨¨¨¨¨¨¨¨¨¨¨¨4 

第三部分  目标与定位¨¨¨¨¨¨¨¨¨¨¨¨¨¨¨¨¨¨¨5 

第四部分  理念与战略¨¨¨¨¨¨¨¨¨¨¨¨¨¨¨¨¨¨¨6 

第五部分  任务与举措¨¨¨¨¨¨¨¨¨¨¨¨¨¨¨¨¨¨¨8 

第六部分  组织与保障¨¨¨¨¨¨¨¨¨¨¨¨¨¨¨¨¨¨¨10




第一部分  现状与基础


  “十二五”期间学校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内涵、彰显特色、开拓致新”的办学理念,实施五大战略,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主要任务。朱蓓薇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通过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验收,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批科技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发改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与世界百强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到位科研经费总量达到2.83亿元;教职工待遇大幅提高,大学章程全面实施,校区扩建开始启动等。这些标志性成果使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影响力和知名度明显提升,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

  人才培养。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13名,共招收外国留学生1891人,“十二五”末期研究生1684人,本科生16254人,继续教育稳步发展。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获批国家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5个。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4个专业入选省优势特色专业,获批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39项,获批省级以上教改立项109项、规划教材40部,成立校政企联办的“葡萄酒学院”。获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0篇。学生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活动奖励1900余项。在辽宁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食品科学与工程等4个专业位列全省同种专业第一名。全国研究生教育分一级学科排名,学校“设计学”位列第13位(13/141)。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升,本科生就业率居于全省前列。

  学科建设。学校于2013年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4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设立,新增1个自主设置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学校5个辽宁省重点学科均入选辽宁省“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2014年食品学科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特色学科第一层次,轻工、纺织学科入选第三层次。“十二五”期间共获得学科建设经费5469万元。

  科学研究。学校到位科研经费总额2.83亿元,承担各类各层次项目128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10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三单位),省(部)、市级科技奖励51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008篇;授权发明专利257件。获批科技部“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发改委“海洋活性多糖开发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批部、省、市级平台25个。成立大连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并荣获省“2014年度先进高校社科联”荣誉称号。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召开学术讲座230余场(次)。共签订校地、校企合作协议30余项,签订技术合同828项。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

  师资队伍建设。朱蓓薇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拥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贴” 专家28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9人,省“教学名师”11人,省“高校攀登学者”2人,省“领军人才”1人,省优秀专家2人,“辽宁特聘教授”6人。引进包括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百”层次人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千人”层次人选在内的优秀博士、博士后111人,柔性引进双聘院士2人,聘任客座教授76人。新增省高校创新团队5个,省高校教学团队1个。依托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率先建立“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校内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和高端人才特区。五年内两次获准扩增人员编制。

  教育国际化与信息化建设。中英合作办学项目五年累计招生956名,首届毕业生52.7%获得中英双方学士学位。2012年荣获“辽宁省教育厅中外合作办学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国外合作院校及机构达到30所,聘请外国专家213人次。我校外籍专家、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柏谢尔•玛库荣获2012年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友谊奖”。101位教师出国交流及进修;各项交流学生633人次;完成了校园网全部三个万兆核心设备的换代升级,并使出口带宽拓展到1G;建设了学校的VPN系统。

  办学条件。2015年学校总收入达到5.8亿元。五年新增仪器设备7947台,总价值为14348万元,设备总值达到26558万元。实施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学校现有馆藏纸质图书70余万册,电子图书95万种。建设教学行政用房及学生宿舍近3万平方米,运动场地2万余平方米。学校获评大连市青山生态系统绿化工作先进单位。

  体制改革与制度建设。制定了《大连工业大学章程》,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大学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修订了党委常委会会议制度和校长办公会会议制度;完善和规范了校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代会和民主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和议事规则。基本形成 “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完善了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决策机制。积极推行两级教代会制度,推进学校基层民主管理。明确了学校、学院的管理职能和权限划分,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经费使用等工作中,逐步扩大学院的自主权,推进管理重心下移。

  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与和谐校园建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效显著,得到省委肯定并被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二十余次。其中“建立教职工重大疾病保障资金制度”作为辽宁省优秀典型案例推荐至中共中央组织部。出台了《基层党组织工作细则》等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干部选拔聘用程序,干部聘期由三年改为四年。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廉政承诺制,进一步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初步构建了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充分调动党外人士、群团组织及老同志参与学校建设的积极性,营造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创新移动互联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开发了APP平台。学校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百余人次、40余项工作获得省、市级奖励。学校成立校友总会办公室,负责校友联系工作。

  “十二五”时期学校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加强学科建设、传承优秀校园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不平衡,特别在学科、专业、人才队伍结构等方面的不平衡更为突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高水平领军型人才、学术带头人建设水平亟待提高。

  二是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够,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氛围不浓,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改革,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仍需加强。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技术成熟度不高,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

  四是学校债务负担比较沉重,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办学经费制约学校发展的难题还没有破解。

  五是办学条件和环境有待改善,办学资源相对匮乏。

  上述这些问题,有一些是学校固有的体制机制造成的,有一些还有更深层次的产生原因。无论如何,都需要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面对和破解,在创新发展中逐步予以解决。


第二部分  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全省教育战线落实《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最后五年,是辽宁推动新一轮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准确地分析、判断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一、落实国家战略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求。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正在进行深入调整。 2015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教育部针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出了十个方面的要求,将实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我校应在一流学科建设中有所作为。

  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已经开始。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此次调整是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倒逼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深层次改革,主要反映在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人才紧缺。高校同质化已经没有出路,多样化才是方向,高校要构建与办学定位、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辽宁省也在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我校应因势而谋、顺势而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经济结构供给侧改革,重点是推进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变制造大国为制造强国。国务院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传统支柱产业(轻工、食品、纺织、化工、机械等)的优化升级将更为迫切,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新材料、文化创意、环保等)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上产业与我校学科专业设置密切相关,为未来我校学科专业调整提供了新思路。

  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大连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区域。学校地处大连,并拥有以食品、轻工、纺织、艺术设计为特色的学科基础,应该凭借地域优势和学科优势,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抓住辽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机遇期。 


  二、把握辽宁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在辽宁全面振兴的文件中提出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的总体要求,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满足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新一轮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学校要围绕辽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培养机制,提升服务区域发展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形成更多更先进的创新成果,有效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十三五”时期全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提升高等教育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重点做好整合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一流学科建设,调整专业结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等七项工作。学校要自觉地把事业发展纳入到全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来思考,纳入到全省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框架中来谋划。

  综上,学校将面临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如何将不利变为有利,如何将被动转为主动,需要我们更加深入思考,积极应对。


第三部分  目标与定位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秉承“博学精思,笃行致新”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内涵、彰显特色、开拓致新”的办学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加强队伍建设,全面彰显办学特色,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能力,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及综合实力。

  发展目标: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特色突出、优势学科国内知名、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应用型大学。

  发展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来华留学生学历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以工为主,以食品、轻工、纺织、设计学等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为主干,工、艺、管、文、理、经六大学科门类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行业需求和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到2020年,在校学生总数16000人左右。


  第四部分  理念与战略


  “十三五”时期学校将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把握一条主线,实施四大战略。一条主线是切实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与办学实力。四大战略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

  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要将创新贯穿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学校蔚然成风。

  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按照辽宁省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具体要求,摒弃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不断深化管理制度改革,以体制机制的创新引领其他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要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向应用型转变。围绕经济发展需求,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教学模式、加强社会合作,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服务辽宁经济社会发展。

  要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水平;大力推进科研管理机制创新,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提升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和原始创新的能力;强化科技组织创新,提高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积极加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产业化思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协调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牢牢把握学校发展的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让全校师生员工共享改革成果。

  协调发展人才队伍。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通过深化考核评价制度改革,逐步完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充分发挥人才作用;鼓励团队合作和协同创新,营造良好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全面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协调发展学科专业。积极打造与内外发展环境相适应的,具有鲜明轻工行业特色的,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圈。积极引导专业设置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满足社会需求,强化综合评价排名靠前专业的内涵建设,加快改造传统专业。

  特色发展。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是学校的重要战略举措。

  要凭借轻工院校的专业背景和学科优势,首先巩固和提升自身优势特色,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集中优势资源建设海洋食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品学科综合改革试验区,轻工、纺织、设计学等重点学科;重点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等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同时,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相关领域,积极培育机械、化工、材料、环境、照明、艺术与科技等学科专业,建设特色研究方向,与优势学科融合形成具有轻工特色的学科体系。

  开放发展。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要多渠道汇聚教育资源,加快国际化和信息化进程,促进体制与机制创新。

  要积极寻求和探索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助推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拓宽筹资渠道,建立社会参与办学机制,进而实现资源共享、互助双赢。

  要全面营造国际化办学氛围,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理念,增强师生的国际化意识。积极扩大并优化各类国际合作项目,培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扩大留学生规模,发展留学生学历教育。充分发挥已有的国际交流平台作用,进一步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在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公派出国留学,培养高层次国际化领军人才,同时加大引进学术型外教的力度。加快推动树立国际学科标杆,积极推进学科、专业的国际评估和认证。搭建高水平的国际科研合作平台,积极承办高级别国际学术会议,增强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要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和手段,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信息化、MOOC开发等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与转变,不断增强师生的互联网思维。


  第五部分  任务与举措


  要实现把学校建设成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多科性大学的建设目标,“十三五”期间任务艰巨,必须理清发展思路,把握好发展方向,瞄准目标,精准发力。坚持统筹兼顾,创新发展,着力内涵建设,要力争做到: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综合实力较强的优势特色学科入选省级一流学科建设。若干个学科、专业在国家和省里组织的学科、专业水平评估中排名靠前,加大对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备选学科的培育工作力度;顺利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立德树人”、综合改革、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科学研究成果转化能力、社会服务贡献率和在行业、区域的影响力、知名度、认可度大幅提升;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办学格局。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管理有序、服务到位的保障体系。以人为本、精诚团结、锐意进取、共同发展的和谐氛围;人才、学科、科研、转化四位一体的综合创新实力及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为教育事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以及定点扶贫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朝着发展目标迈出扎实的一步,为实现发展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教学与人才培养。稳定招生规模,推进专业结构调整,引导部分专业向应用型转变。深化教学综合改革,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工程人才培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顺利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完成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详见专项规划一)

  学科建设。完善学科结构调整,进一步凝练方向、汇聚队伍、构筑平台,通过实施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引导形成一流学科为引领、特色学科为支撑、培育学科为补充的学科布局。举全校之力,建设食品学科综合改革试验区,力争食品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重点推进轻工、纺织、设计学的建设,力争轻工、纺织学科进入省内一流学科前列,设计学进入省内一流学科行列。力争新增一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取得自主设置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新突破。(详见专项规划二)

  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整体实力;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产出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建成国家级科研平台1~2个,新增国家科技三大奖1~2项,完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1000项以上。继续推进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详见专项规划三)

  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优化队伍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倾力打造一支品德高尚、业务过硬、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和干部队伍,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培养及引进领军人才1-2人,培养及引进优秀博士、博士后150名,专任教师规模达到900人,博士比例达到40%以上。(详见专项规划四)

  教育国际化与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构建开放的国际化办学体系。实施《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计划》,申报新的本科层次或硕士层次合作办学项目1-2个;实施《留学工大计划》,实现留学生规模的持续增长,长短期留学生规模达到2500人,学历生所占比例达到40%;全面实施《留学海外计划》,力争每年选派150名学生通过各种项目出国交流学习或研修。优化提升网络系统,建设云共享平台等网络应用,提升信息化系统建设水平。(详见专项规划五)

  大学文化建设。以精神文化建设为引领,以物质文化建设为重点,以行为文化建设为载体,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发挥学科优势,打造艺术与科技有机融合的校园文化大平台,培育一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兼收并蓄、创新与创意氛围浓厚,具备一定转化能力、在国内有影响的文化品牌。努力营造出以人为本、特色鲜明、品味独特、环境优美、文化设施齐备的和谐校园环境,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为实现学校建设目标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详见专项规划六)

  条件保障与基本建设。努力建立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的财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和重点投入;建立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发展相适应的资源保障体系,为顺利通过2018年教育部审核评估和实现学校建设目标提供有力的条件与资源保障;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建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安全和谐的现代化校园。(详见专项规划七)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从严选拔教育管理监督干部,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将定点扶贫工作与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详见专项规划八)


  第六部分 组织与保障


  规划的制定固然重要,但关键在于落实。围绕规划的实施要以发展模式、管理模式和激励方式改革为核心,建设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以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加强对“十三五”规划组织实施的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突出学校党委在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决定学校重大问题、监督重大决议执行上的领导作用,党委总揽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保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完成。坚持民主集中制,规范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管理权限和责任清单,优化学校决策体系和决策模式,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

  加快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大学章程的实施,建立健全章程落实机制,加快形成以章程为统领的完善、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以大学章程为准则,以省教育厅制度建设指导目录为参考,制定一系列相互衔接和配套的规章制度,具体细化章程的操作层面,进一步推进学校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为依法治校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学术事务管理。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根据高等教育法赋予学术委员会的职责和《大连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落实学术委员会在学术决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建立和完善学术委员会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监管。

  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推动简政放权和管理重心下移,激发基层单位办学活力。依据学校章程明确的学院职权范围,健全制度规范,逐步向学院下放人、财、物等办学资源的调配和管理权,强化学院在学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和完善学院在学校宏观管理下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推进管理部门精简高效。加强服务型机关建设,完善组织结构,建立高效精简的行政管理部门。推进机关管理模式转变,逐步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政策引导、服务与监督上来。建立和健全行政人员的管理、考核、激励制度,加强考评和监督。

  完善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积极推进民主管理,加强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学院教职工大会制度建设。充分尊重并切实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善师生利益表达机制和建言献策渠道,充分发挥师生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拓展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推进学生自主管理。完善多元参与的校内治理体系,探索师生代表参与学校民主决策的途径,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群团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在学校治理中的作用。

  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坚持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加快建立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校友会的运行机制,发挥校友会吸纳社会资源支持办学的渠道作用。加快完善学校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的模式,推进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探索学校理事会机制建设,发挥理事会对学校改革发展的咨询、协商、审议、监督等功能。

  规划的实施。学校将成立由校领导挂帅,党政办公室负责人牵头,相关单位(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规划的实施。将主要任务细化分解,并建立考核机制,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多科性大学全面建设。

浏览量:3115